“我们人都在岗,证书也挂着,怎么还说‘四统一’不达标?”
很多企业以为“四统一”就是凑齐四份材料,其实住建部门查的不是“有没有”,而是“是不是真的属于你”。
一旦发现任一要素脱节,轻则业绩作废,重则认定为“挂靠”,直接撤销资质。
下面拆解:审查员到底怎么查?哪些细节最容易露馅?出了问题还能不能救?
一、“四统一”查什么?四个要素必须完全对应
所谓“四统一”,是指以下四项信息必须指向同一个单位、同一个人、同一时间段:
核心逻辑:只要有一项对不上,就怀疑“人证分离”,进而质疑整个资质真实性。
二、审查员是怎么查的?三大技术手段+人工核验
1. 系统自动比对(最常用)
- 对接“全国注册管理系统”:查注册单位;
- 对接“人社社保系统”:查参保单位与时间;
- 对接“四库一平台”:查人员是否在多家企业重复出现。
案例:某注册师在A公司注册,但社保由B公司缴纳——系统自动标红预警。
2. 材料交叉验证
- 合同签订日期 vs 社保起缴日期:若合同2024年1月签,社保3月才交,中间空档会被质疑“未真实用工”;
- 工资金额 vs 行业水平:月薪3000元却担任技术负责人?可能被认定为“虚假合同”。
3. 动态核查突击验证
- 电话抽查:“请问您是XX公司的注册结构师吗?最近在做什么项目?”
- 现场问询:让技术负责人现场画出某项目的结构布置草图;
- 调取个税记录:比对工资发放是否真实(尤其针对高工)。
三、哪些“看似合理”的操作其实违规?
住建部明文规定:社保缴纳单位必须与资质申报单位完全一致,不得以任何理由变通。
四、一旦“四统一”不达标,会有什么后果?
2024年湖北某企业因3名注册师社保由劳务公司代缴,被认定为“系统性挂靠”,资质直接注销。
五、如果已经发现问题,还能补救吗?
能,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
- 问题尚未被正式立案(仅处于自查或初审阶段);
- 缺失要素可在15日内补齐(如立即转社保、签新合同);
- 主动提交说明+整改证据,态度诚恳。
✅ 补救步骤:
- 立即终止不合规安排;
- 补签真实劳动合同;
- 完成社保转移并确保到账;
- 更新注册单位(如需);
- 提交《情况说明函》,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。
注意:已被列入异常或立案调查的,补救难度极大。
六、日常管理建议:把“四统一”做成自动化流程
- 每月5号固定核查日:HR与资质管理员联合检查所有人员四要素状态;
- 人员入职/离职标准化流程:
- 入职:合同→社保→注册变更→系统录入,四步闭环;
- 离职:同步办理解聘、停保、注册转出;
- 建立“四统一台账”:Excel表格动态更新,含合同到期日、社保缴纳月、注册有效期。
别把“四统一”当负担,它是你的护城河
表面上,“四统一”增加了管理成本,实际上,它帮你筛掉了两类风险:
- 外部风险:避免因挂靠被连坐;
- 内部风险:防止核心人才突然流失导致资质*。
真正稳健的设计企业,不会等到审查才对齐四要素,而是让它们从第一天起就牢牢绑在一起。
因为你知道:
一个真实的员工,胜过十个纸面高手;
一份真实的合同,抵得上千张漂亮图纸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