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乙级设计院负责人问:“我们想升甲级,但不知道要提前几年准备?业绩怎么攒才不浪费?”
资质升级不是临门一脚,而是一场以终为始的系统工程。盲目承接项目可能投入巨大却不符合标准;科学规划则可让每一份合同都成为通往甲级的阶梯。下面详解升级路径、业绩拆解与三年行动框架。
一、先看清门槛:甲级资质的核心硬指标(以建筑行业为例)
注:此处“大型项目”指单体建筑面积≥2万㎡ 或 建筑高度≥100米(依据《工程设计资质标准》)。
结论:人员可招聘解决,但大型业绩无法速成——必须提前布局。
二、业绩积累的三大误区
三、科学的三年升级路线图
▶ 第1年:诊断与筑基
- 对标自查:列出甲级标准中所有要求,逐项评估现状;
- 锁定目标项目类型:如聚焦医院、超高层、大型综合体等易达标的大型项目;
- 补齐注册人员缺口:招聘或培养具备大型项目经验的一级注册师;
- 优化内部流程:确保未来项目从签约起就按“可申报甲级”标准执行。
▶ 第2年:攻坚与积累
- 主动争取主导角色:
- 与大型开发商建立战略合作;
- 通过联合体模式,明确承担主体建筑设计(非仅深化);
- 每个项目“双轨归档”:
日常交付一套,资质备查一套(含完整签字、校审、审图); - 完成至少2项大型项目签约并启动。
▶ 第3年:收尾与申报
- 确保2–3项大型项目完成施工图审查(业绩以审图通过为准);
- 技术负责人在其负责的项目上全程签字担责;
- 提前6个月向省级住建厅提交《升级预咨询函》,确认业绩有效性。
案例:某华东乙级院按此路径,第1年引入1名有超高层经验的注册建筑师,第2年主导2个3万㎡商业综合体,第3年成功升甲。
四、如何“低成本”获取有效大型业绩?
策略1:聚焦细分领域突破
- 不必追求“全能”,可在学校、医疗、工业厂房等细分赛道积累3项大型项目;
- 如:3所2万㎡以上中学,即可满足“公共建筑类”大型业绩要求。
策略2:EPC项目中的设计主导
- 在EPC总承包中争取设计牵头地位,合同明确设计费占比与责任;
- 业主出具《设计工作确认函》,说明你方为技术主体。
策略3:城市更新中的“规模叠加”
- 某些地区允许同一地块多个单体合并计算面积(如总建筑面积≥2万㎡);
- 需提供统一规划许可与总图,证明为同一项目。
五、关键细节:大型业绩的认定红线
- 必须由本单位作为设计合同主体,不可转包;
- 技术负责人必须在施工图封面、计算书签字;
- 项目规模以最终施工图为准,方案阶段数据无效;
- 审图合格书日期须在近10年内(甲级业绩有效期为10年)。
注意:改造、加固项目一般不计入大型业绩,除非新增面积达标。
六、人员与业绩的协同管理
- 技术负责人应亲自带队至少2个大型项目,避免“挂名”;
- 注册师需在项目关键节点(如超限审查、节能专篇)体现专业价值;
- 建立《甲级升级人才-项目匹配表》,动态跟踪进度。
七、地方政策红利捕捉
八、终极建议:把升级当作企业转型契机
资质升级的本质,不是换一张证书,而是能力跃迁:
- 从“能做项目”到“能控大型复杂项目”;
- 从“依赖个人”到“依靠体系”;
- 从“本地竞争”到“全国投标”。
真正成功的升级,是当甲级资质到手时,你的团队、流程、客户结构早已匹配这一等级。资质是结果,不是目标。
规划三年,决胜一步。从今天签下的下一个项目开始,让它成为你甲级之路的第一块基石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