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刚收到住建局通知,说有人举报我们出借资质给个人做项目!”——这类突发状况让不少企业措手不及。更麻烦的是,一旦被认定为“挂靠”,轻则限期整改,重则撤销资质、列入黑名单,法定代表人三年内不得从事相关业务。
但并非所有举报都成立。只要日常管理规范、证据链完整,完全可有效自证。下面详解应对流程与核心举证要点。
一、先认清:“挂靠”在法律上指什么?
根据住建部《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》及设计行业实践,“挂靠”在设计领域主要指:
- 无资质的个人或团队,以有资质企业名义承揽项目;
- 企业仅出借资质证书、出图章,不实际参与技术管理;
- 项目收益主要归“挂靠方”,企业仅收取“管理费”。
关键判定标准:企业是否对项目实施了真实的技术控制与质量管理。
二、接到举报后:72小时应急响应流程
第1天:确认举报内容与核查范围
- 联系住建部门,了解被举报项目名称、举报人线索(通常匿名);
- 内部排查:是否曾与外部团队合作?是否存在合同漏洞?
第2天:调取完整项目档案
- 合同原件(甲方必须为建设单位,非个人);
- 设计任务书、专业互提资料记录;
- 三级校审单(含修改痕迹与复核签字);
- 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证明(会议纪要、邮件、签字图纸);
- 社保缴纳记录(所有签字人员申报期间均在本单位参保)。
第3天:准备《情况说明函》
- 公司盖章,法定代表人签字;
- 逐项回应举报疑点,附证据清单;
- 强调“项目由本公司独立完成,无任何外部主体介入”。
切忌拖延!多数省份要求5–7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说明,逾期视为默认违规。
三、自证清白的五大核心证据
高风险缺失:若无法提供社保或原始签字,即使其他材料齐全,仍可能被认定为挂靠。
四、常见“疑似挂靠”情形与澄清策略
情形1:项目由外部团队介绍,但由公司签约执行
- 澄清重点:介绍≠挂靠。提供公司内部立项审批、人员排班表,证明全程自主管理。
情形2:注册师同时在多个项目签字,被疑“人证分离”
- 澄清重点:提供其社保连续记录 + 项目时间线,证明未超负荷执业。
情形3:使用联合体或分包,被误认为出借资质
- 澄清重点:提供联合体协议/分包合同,明确分工边界,强调本公司承担主体设计责任。
五、哪些行为会坐实“挂靠”指控?
即使无意,以下操作极易被认定为挂靠:
- 出图章外借:允许外部人员自行盖章出图;
- 合同主体与收款账户不一致:设计费打入个人或其他公司账户;
- 无任何内部流程记录:项目从签约到出图无校审、无会议、无修改痕迹;
- 注册师从未到岗:动态核查时无法联系或不知晓项目细节。
案例:某公司收取8万元“管理费”,由外部团队用其资质做医院项目,图纸全为代签。举报后,资质被撤销,法人列入失信名单。
六、地方核查尺度差异
七、预防性管理建议
- 严禁出借出图章、资质证书复印件;
- 所有项目必须走内部流程:立项→任务书→校审→归档;
- 设计费必须公对公入账,杜绝现金或个人账户收款;
- 定期自查合作项目:确保外部协作不越界为“主体替代”。
八、终极提醒:合规是最好的防御
举报不可预测,但风险可控。真正经得起 scrutiny 的企业,不是没有合作,而是所有合作都在制度框架内透明运行。
资质不是一张纸,而是一套责任体系。当你能随时拿出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轨迹——从合同到签字,从校审到归档——你就拥有了最有力的盾牌。
面对举报,慌乱无用,证据为王。平时多一分规范,危机时就少十分被动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