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企业在准备资质材料时,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当作“走过场”,直接从网上下载模板稍作修改就提交,结果收到退件意见:“制度内容空洞,与企业实际脱节”“无执行痕迹,疑似拼凑”。
问题核心在于:住建部门不要“标准答案”,而要“真实运行”。质量管理体系不是装饰品,而是企业设计过程可控、成果可靠的制度保障。下面详解如何编写一套既合规又真实的体系文件。
一、政策要求:不是有没有,而是能不能用
根据《工程设计资质申报指南》,企业需提供:
- 质量管理手册(或制度总纲);
- 至少4项核心程序文件(如设计控制、校审流程、档案管理、不合格品处理);
- 近半年内至少2个项目的制度执行记录(如校审单、修改通知、归档清单)。
关键转变:从“有文件”到“有证据”。仅有制度文本,无过程记录,视为无效。
二、高频退件原因:三大“模板化”特征
案例:某企业提交的5个项目校审单,签字笔迹一致、问题描述雷同,被认定为“批量伪造”,列入重点监管名单。
三、真实有效的体系文件长什么样?
1. 制度内容贴合企业规模
- 小型设计公司:可简化流程,如“项目负责人兼校对,技术负责人终审”;
- 中型以上企业:需明确三级校审(校对→审核→审定),并设独立质控岗。
2. 流程嵌入实际项目节点
- 在制度中写明:
“方案阶段需完成节能初步计算,由结构专业会签”;
“施工图出图前,必须取得审图机构预审意见”;
——体现对设计链条的理解,而非泛泛而谈“加强质量管理”。
3. 文件之间逻辑闭环
- 质量手册 → 程序文件 → 作业指导书 → 记录表单,层层细化;
- 例如:“设计变更控制程序”应对应“设计修改通知单”和“版本更新日志”。
四、必须包含的4项核心程序(以建筑设计为例)
可增加:BIM协同管理、绿色建筑专篇控制、装配式设计协调等专项程序(如有业务)。
五、如何证明制度“真实运行”?
仅靠制度文本远远不够,还需提供过程证据链:
每个项目应留存:
- 设计任务书(含项目编号、规模、依据规范);
- 专业互提资料单(建筑提给结构、水电的时间与内容);
- 校审记录表(含问题描述、修改人、复核人、日期);
- 审图意见回复(逐条答复+修改图纸页码);
- 最终归档清单(纸质+电子版目录)。
建议:选择2–3个近期项目,按上述要求整理成“制度执行示例包”,作为附件提交。
六、地方审查偏好差异
七、避免“模板化”的实操技巧
-
用自己公司的语言写
避免“应”“须”“宜”等标准术语堆砌,改用“我司规定”“项目组需在X日内完成”。 -
引用真实项目参数
如:“本制度适用于单体面积3000㎡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(参考XX学校项目经验)”。 -
加入企业特色流程
如:“所有住宅项目必须进行日照模拟复核,由BIM小组出具报告”。 -
制度发布要有仪式感
文件末页注明“发布日期”“生效日期”“编制人/审核人/批准人”,加盖公司公章。
八、长期价值:制度不是为了申报,而是为了不出错
真正高效的团队,不会把质量体系当作负担,而是将其内化为工作习惯:
- 新员工入职,第一课是学习校审流程;
- 项目复盘,重点检讨制度执行漏洞;
- 客户投诉,追溯是否跳过关键控制点。
资质申报只是起点。当你的制度能真正防止一张图纸出错、一个数据失误,它就不再是纸面文章,而是企业的安全网与竞争力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