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发布信息

资质申请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:怎么写才不被说“模板化”?

不少企业在准备资质材料时,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当作“走过场”,直接从网上下载模板稍作修改就提交,结果收到退件意见:“制度内容空洞,与企业实际脱节”“无执行痕迹,疑似拼凑”。

问题核心在于:住建部门不要“标准答案”,而要“真实运行”。质量管理体系不是装饰品,而是企业设计过程可控、成果可靠的制度保障。下面详解如何编写一套既合规又真实的体系文件。


一、政策要求:不是有没有,而是能不能用

根据《工程设计资质申报指南》,企业需提供:

  • 质量管理手册(或制度总纲);
  • 至少4项核心程序文件(如设计控制、校审流程、档案管理、不合格品处理);
  • 近半年内至少2个项目的制度执行记录(如校审单、修改通知、归档清单)。

关键转变:从“有文件”到“有证据”。仅有制度文本,无过程记录,视为无效。


二、高频退件原因:三大“模板化”特征

特征 审查员视角 后果
使用“某公司”“XXX项目”等占位符 明显未定制 直接退回
制度条款照搬GB/T 19001标准原文 无设计行业适配 要求重编
所有项目校审记录格式完全相同、无修改痕迹 怀疑补做造假 启动真实性核查

案例:某企业提交的5个项目校审单,签字笔迹一致、问题描述雷同,被认定为“批量伪造”,列入重点监管名单。


三、真实有效的体系文件长什么样?

1. 制度内容贴合企业规模

  • 小型设计公司:可简化流程,如“项目负责人兼校对,技术负责人终审”;
  • 中型以上企业:需明确三级校审(校对→审核→审定),并设独立质控岗。

2. 流程嵌入实际项目节点

  • 在制度中写明:
    “方案阶段需完成节能初步计算,由结构专业会签”;
    “施工图出图前,必须取得审图机构预审意见”;
    ——体现对设计链条的理解,而非泛泛而谈“加强质量管理”。

3. 文件之间逻辑闭环

  • 质量手册 → 程序文件 → 作业指导书 → 记录表单,层层细化;
  • 例如:“设计变更控制程序”应对应“设计修改通知单”和“版本更新日志”。

四、必须包含的4项核心程序(以建筑设计为例)

程序名称 关键内容要点
设计输入控制程序 明确任务书来源(业主确认)、规范版本、地勘资料完整性要求
设计校审程序 规定校对/审核/审定三级职责,列出各专业必查项(如防火间距、荷载取值)
设计输出控制程序 规范图纸目录、图签格式、电子文件命名规则、出图章使用流程
设计档案管理程序 规定项目归档范围(含计算模型、审图回复)、保存期限(≥10年)、借阅权限

可增加:BIM协同管理、绿色建筑专篇控制、装配式设计协调等专项程序(如有业务)。


五、如何证明制度“真实运行”?

仅靠制度文本远远不够,还需提供过程证据链

每个项目应留存:

  • 设计任务书(含项目编号、规模、依据规范);
  • 专业互提资料单(建筑提给结构、水电的时间与内容);
  • 校审记录表(含问题描述、修改人、复核人、日期);
  • 审图意见回复(逐条答复+修改图纸页码);
  • 最终归档清单(纸质+电子版目录)。

建议:选择2–3个近期项目,按上述要求整理成“制度执行示例包”,作为附件提交。


六、地方审查偏好差异

地区 重点关注点
江苏省 要求校审记录必须手写签名,电子签名无效
广东省 接受电子化流程,但需提供系统截图+操作日志
北京市 强调“设计变更闭环”,需展示从问题发现到图纸更新全过程
四川省 对小微企业,允许简化至两级校审,但需说明理由

七、避免“模板化”的实操技巧

  1. 用自己公司的语言写
    避免“应”“须”“宜”等标准术语堆砌,改用“我司规定”“项目组需在X日内完成”。

  2. 引用真实项目参数
    如:“本制度适用于单体面积3000㎡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(参考XX学校项目经验)”。

  3. 加入企业特色流程
    如:“所有住宅项目必须进行日照模拟复核,由BIM小组出具报告”。

  4. 制度发布要有仪式感
    文件末页注明“发布日期”“生效日期”“编制人/审核人/批准人”,加盖公司公章。


八、长期价值:制度不是为了申报,而是为了不出错

真正高效的团队,不会把质量体系当作负担,而是将其内化为工作习惯

  • 新员工入职,第一课是学习校审流程;
  • 项目复盘,重点检讨制度执行漏洞;
  • 客户投诉,追溯是否跳过关键控制点。

资质申报只是起点。当你的制度能真正防止一张图纸出错、一个数据失误,它就不再是纸面文章,而是企业的安全网与竞争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