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企业在准备资质申报时卡在同一个问题:“我们做过十几个项目,为什么住建部门说不算‘中型’?”“审图合格书拿到了,但专家仍质疑业绩有效性。”
关键在于:“项目规模”不是按合同金额或建筑面积简单判断,而是依据《工程设计资质标准》中的技术指标;同时,审图机构的认可不仅看“是否通过”,更看“设计深度是否达标”。下面拆解认定规则与应对策略。
一、“中型项目”到底怎么定义?
以最常见的建筑行业(建筑工程)乙级资质为例,其要求的“中型项目”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:
注意:
- “或”表示满足其一即可;
- 高度指室外地面至檐口,不含构架;
- 地下室面积可计入总面积,但需在图纸中明确标注。
常见误判:
- 一栋4800㎡办公楼 + 800㎡地下室 = 5600㎡ → 算中型;
- 两栋3000㎡独栋商业,分属不同地块 → 不算一个项目;
- 49米高酒店,含3米装饰构架 → 不算50米,仍属小型。
二、审图合格 ≠ 业绩自动有效
施工图审查通过只是基础门槛,但审图机构对“设计主体”和“图纸深度”有隐性要求:
1. 设计单位必须是合同主体
- 若项目由总包单位统一出图,你仅做内部深化,业绩归属总包院;
- 必须提供独立设计合同,且甲方为建设单位(非施工单位)。
2. 图纸需体现完整设计责任
- 审查意见回复必须由你单位盖章;
- 计算书、结构模型、节能专篇等支撑文件需齐全;
- 技术负责人必须在施工图封面或计算书首页签字。
案例:某公司提供审图合格书,但图纸封面无签字,被认定为“无法证明主导设计”,业绩作废。
三、特殊项目如何争取认定?
场景1:EPC项目中的设计部分
- 策略:在EPC合同中单独列明“设计费”及工作范围;
- 补充:由业主出具《设计工作确认函》,说明你单位承担全部或主要设计任务。
场景2:改造、加固类项目
- 规则:若原建筑为中型,改造后功能提升(如加层、结构加固),可视为中型;
- 证据:提供原建筑竣工图 + 改造后审图文件,形成对比链。
场景3:联合体项目
- 要求:联合体协议中明确你单位负责的专业及签字权;
- 关键:施工图上必须有你单位注册师签字,并加盖出图章。
四、地方对“中型”认定的灵活尺度
建议:申报前向省级住建厅提交《项目规模预确认函》,避免后期争议。
五、业绩材料自检清单(提交前必核)
✅ 合同:显示项目名称、规模、设计内容、双方盖章;
✅ 审图合格书:带二维码可验真,无“仅限参考”等备注;
✅ 签字图纸:技术负责人亲笔签名,非打印或电子章(除非当地认可);
✅ 项目一致性:合同、图纸、审图文件中的项目名称、地址、规模完全一致;
✅ 时间逻辑:人员社保缴纳时间覆盖项目设计周期。
缺任一项,都可能被要求补正,甚至直接退件。
六、被质疑业绩后的应对策略
若专家评审提出疑问:
- 立即调取原始档案:包括设计任务书、校审记录、修改过程稿;
- 联系审图机构出具说明:确认你单位为送审主体;
- 请业主补充证明:说明项目实际规模及你方职责;
- 提供同类项目佐证:证明团队具备相应设计能力。
切忌临时补签或PS文件——笔迹鉴定和系统留痕可追溯。
七、长期建议:从第一个项目就按“可申报”标准做
- 签订合同时,明确写入“单体建筑面积XX㎡”“建筑高度XX米”;
- 出图时,确保技术负责人在关键文件签字;
- 审图送审主体必须是本单位;
- 归档时,同步保存PDF+纸质版+审图回执。
真正高效的资质申报,不是最后几个月“整理业绩”,而是从承接第一个项目起,就把它当作未来资质的基石来对待。合规不是负担,而是专业企业的日常习惯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