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因业务整合、股权变更或区域布局需要进行合并、分立时,常面临关键问题:“我们原来的甲级资质能带到新公司吗?”“过去十年的业绩还能用吗?”
答案取决于重组类型、人员流向、资产分割方式。住建部门对资质继承有明确但严格的条件,并非所有重组都能自动承继。下面分场景说明合规路径。
一、先分清:你是“吸收合并”还是“新设合并”?
这是资质能否继承的首要判断点。
关键原则:资质依附于法人主体,主体消亡则资质归零。
二、吸收合并:如何成功继承对方资质?
若A吸收B,A想继承B的建筑行业甲级,必须同时满足:
1. 人员整体转入
- B公司原资质所需全部注册人员(如6名建筑师、6名结构师)必须全部转入A公司,并连续缴纳社保;
- 技术负责人需在A公司任职,并承诺继续履职。
2. 业绩归属清晰
- B公司历史业绩可作为A公司业绩使用,但需提供:
- 原项目合同(显示B为设计方);
- 施工图签字页(人员现仍在A任职);
- 工商变更证明(说明B已并入A)。
3. 向省级住建部门申请核准
- 提交《建设工程企业资质重组、合并、分立情况审核表》;
- 附股东会决议、合并协议、人员社保证明、资质证书原件;
- 审核通过后换发新证,资质等级、有效期不变。
注意:若B的部分注册师不愿转入A,则A无法继承其甲级资质,只能按现有人员重新核定等级。
三、分立场景:为什么新公司拿不到资质?
很多企业误以为“把资质分一部分给新公司”,但政策不允许:
- 资质是整体行政许可,不可分割;
- 分立后的新公司(B)即使承接了原项目团队,也需从乙级或丙级重新申报;
- 原公司(A)若保留足够人员,可继续持有原资质。
典型失败案例:某甲级院分立出子公司做专项设计,试图将“幕墙甲级”划给子公司——结果子公司无资质,原公司因人员流失被降级。
四、业绩继承:哪些能用,哪些不能?
特别提醒:业绩必须与人员绑定。若原技术负责人已离职,即使公司继承了资质,该业绩也不能用于后续升级。
五、地方执行差异提示
- 江苏省:要求合并后6个月内完成资质变更,逾期视为放弃;
- 广东省:接受“同一集团内”资质平移,但需提供100%股权关系证明;
- 北京市:对跨省合并企业,需额外提交原注册地住建部门无违规证明。
六、高风险操作:这些千万别碰
七、务实建议:重组前先做“资质尽调”
-
评估人员意愿
核心注册师是否愿意随资产转入新主体?提前签署意向书。 -
选择最优重组形式
若目标是保留资质,优先采用“吸收合并”而非“新设”。 -
同步准备变更材料
工商变更与资质变更需衔接,避免出现“无主资质”空窗期。
真正成功的资质重组,不是法律文件上的名字变更,而是人员、业绩、责任的无缝承接。资质是结果,组织能力才是根基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