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建部门随机抽查、系统自动预警、项目投标时被质疑……越来越多企业遭遇“资质动态核查”。与初始申报不同,动态核查更关注人员在职状态、社保连续性、业绩可追溯性。突击补材料已难奏效,唯有日常合规才能应对。下面提供一套可落地的自查清单。
一、动态核查查什么?三大高频雷区
根据近年通报案例,90%以上问题集中在:
- 人证分离:注册师证书在册,但社保由其他单位缴纳;
- 业绩造假:项目签字页PS、合同无设计内容、审图未通过;
- 人员缺岗:实际在岗人数低于资质标准,尤其技术负责人长期不在岗。
核查方式包括:社保系统比对、图纸签字笔迹鉴定、业主电话回访、现场问询。
二、人员与社保:每月必须做的基础动作
自查项1:社保是否100%一致?
- 所有资质申报人员(含注册师、高工、技术负责人)必须由本企业连续缴纳社保;
- 不接受:关联公司代缴、异地缴纳、补缴断缴、第三方人力外包。
✅ 建议:每月导出社保缴纳名单,与资质人员台账逐人核对。
自查项2:注册师是否真实执业?
- 注册证书注册单位 = 社保单位 = 劳动合同单位;
- 注册师需参与实际项目,并在图纸签字。
✅ 建议:建立“注册师项目签到表”,记录其参与的每个项目阶段。
三、业绩真实性:从“能用”到“经得起查”
有效业绩四要素(缺一不可):
高风险情形:
- 图纸为扫描件二次打印,无原始电子档;
- 同一人在多单位业绩中签字,时间冲突;
- 项目未实施但声称“已完成”。
✅ 建议:建立“业绩档案包”,每项目归档PDF+纸质备份,包含上述全部要素。
四、技术负责人:重点盯防对象
动态核查必查技术负责人:
- 是否仍在职?是否实际履职?
- 其个人业绩是否与申报时一致?
- 近半年是否参与本单位项目?
案例:某公司技术负责人已离职3个月,但未变更备案,被查出后资质被责令限期整改。
✅ 建议:若技术负责人变动,立即向省级住建平台提交变更申请,切勿拖延。
五、地方核查趋势:越来越智能
- 江苏省:对接“省人社社保库+住建注册库”,自动比对异常数据;
- 广东省:要求上传图纸PDF至“资质监管平台”,AI识别签字一致性;
- 北京市:随机拨打业绩项目业主电话,核实设计单位是否真实参与。
应对策略:不要依赖“关系”或“运气”,系统合规才是唯一出路。
六、收到核查通知后:72小时应急流程
- 第1天:调取被抽查人员社保记录、劳动合同、注册信息;
- 第2天:整理对应业绩全套文件,确认签字、审图、合同闭环;
- 第3天:内部预演问询(如“您在XX项目中负责哪些工作?”),确保回答一致。
切忌临时伪造文件——笔迹鉴定、IP日志、审图系统留痕均可追溯。
七、长期合规建议:把核查标准变成日常
- 每季度:更新人员台账,清理离职人员资质信息;
- 每项目:从签约起即按“可核查”标准归档资料;
- 每年:组织一次模拟动态核查,查漏补缺。
真正抗风险的企业,不是“应付检查”,而是把合规内化为工作习惯。资质不是一纸证书,而是一套持续运行的责任体系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