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发布信息

施工企业要转让或注销,资质能单独卖掉吗?资质剥离政策与风险

不少企业主打算转让公司、停业或重组,常问:“能不能把资质单独卖出去?或者把资质转到新公司?”

答案很明确:施工资质不能单独买卖,也不能直接过户。但可通过“企业合并、分立”实现资质转移,前提是符合住建部门严格条件。

下面讲清真实可行的路径与高危陷阱。


一、资质为什么不能“单独卖”?

依据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》第三十五条:

“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不得涂改、倒卖、出租、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。”

资质是依附于企业法人主体的行政许可,不是独立资产。所谓“卖资质”,本质是连同公司股权或资产一并转让,且需住建部门核准。

私下签订“资质转让协议”,法律上无效,且可能被认定为挂靠,双方均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。


二、合法转移资质的唯一路径:企业分立或合并

住建部门允许通过企业重组(合并、分立)承继资质,但仅限以下情形:

1. 吸收合并

  • A公司吸收B公司,B公司注销,A公司承继B的资质;
  • 要求:A公司净资产、人员、业绩需满足承继后所有资质标准。

2. 新设分立

  • 原公司分拆为A、B两家,资质按专业分配;
  • 要求:原公司注销,新公司人员、设备、业绩重新达标。

注意:单纯股权转让(仅更换股东或法定代表人)不属于法定重组,不能新增或转移资质


三、重组申报核心条件

以“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通过分立转入新公司”为例,需同时满足:

  1. 原企业无在建项目或已全部竣工清算
  2. 新公司净资产 ≥ 4000万元(满足二级资质标准);
  3. 新公司配备完整人员
    • 建造师不少于4人(建筑工程专业);
    • 技术负责人具备10年以上工程管理经验、高级工程师职称,并主持完成过2项合同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建筑工程;
    • 技术工人不少于30人,工种匹配。
  4. 所有申报人员由新公司连续缴纳社保满3个月
  5. 原企业资质无不良信用记录(如被处罚、动态核查不合格、列入黑名单)。

实务中,若新公司为“空壳”,无实际办公场所、无管理制度、无真实人员,即使材料齐全,也极可能被驳回。


四、常见操作误区与风险

误区 风险
“先签转让协议,再走分立流程” 若重组未获批,买方无法主张权利,资金与时间双重损失
“用原班人马挂新公司社保” 被查出“人证分离”或“虚假劳动关系”,新资质撤销,原企业也可能被追溯责任
“只转移资质,不转移债务” 债权人可依法追索原股东,承担连带清偿责任
“找代办承诺包过” 多数为虚假承诺,最终以“材料不实”退件,费用不退

五、如果不想重组,只有注销怎么办?

若决定彻底退出建筑市场,应规范完成注销流程:

  1. 完成所有在建项目竣工验收及结算
  2. 结清农民工工资、材料款、分包款(部分地区需提供无欠薪承诺书或人社部门证明);
  3. 主动向住建部门申请资质注销(通过省级政务服务系统提交);
  4. 同步向应急管理部门申请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

切勿放任营业执照被“吊销”:

  • 法定代表人三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高管;
  • 即使资质失效,历史项目质量与安全责任仍可追溯。

六、小微企业更务实的选择:合法分包而非硬扛资质

很多小团队误以为“没资质就不能干活”,其实有合规替代路径:

  • 可作为专业分包单位,承接具备总包资质企业的专项工程;
  • 或注册施工劳务企业(实行备案制,无等级要求),提供纯劳务作业;
  • 在业主认可的前提下,通过与有资质企业合作参与项目,无需自持高成本资质。

当前政策鼓励“总包引领、专业协同”的产业生态,而非强求每个施工单元都持有高等级资质。


七、实务建议:退出或重组前必做三件事

  1. 核查资质状态
    确认无司法冻结、行政处罚、信用异常等情况。

  2. 对比成本效益
    重组涉及审计、公告、人员重配、社保补缴等,总成本常高于新办,需综合评估。

  3. 提前咨询属地住建窗口
    各地对重组审核尺度不同:部分省份接受简化流程,部分则要求现场核查,提前沟通可避免反复退件。


资质不是商品,而是责任载体。监管逻辑已从“重审批”转向“重全过程合规”。无论是进入还是退出建筑市场,都必须走合法路径。

真正稳健的企业主,不在“如何变现资质”上投机,而在“如何让资质持续创造价值”上深耕。若决定退出,也应体面收场,不留隐患。

毕竟,在建筑行业,信誉一旦受损,重建远比拿证更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