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花了几个月拿到市政增项或装修升级,刚接上项目,突然收到住建局通知:“请配合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”。很多人慌了:是不是材料有问题?会不会被撤证?
其实,动态核查不是“找茬”,而是验证你是否持续符合资质标准。尤其对刚增项或升级的企业,系统会自动列为“重点关注对象”。
下面说清楚:查什么、怎么查、如何准备。
一、动态核查触发条件
以下情况极易被纳入核查名单:
- 资质新办、增项、升级后6个月内;
- 中标大型项目(如超1000万);
- 被投诉“挂证”“业绩造假”;
- 社保缴纳异常(如人员集中入职、断缴)。
2025年起,全国“四库一平台”与人社、税务、银行系统深度打通,数据不一致自动预警。
二、核查四大核心内容
1. 人员是否真实在职
- 查:注册建造师、技术负责人、技术工人是否在册;
- 验:近3–6个月社保缴纳记录(必须由申报企业缴纳,第三方代缴无效);
- 核:是否“人证合一”,现场可能要求人脸识别或电话抽查。
重点风险:用同一人同时申报多个企业;建造师证书注册在A公司,社保在B公司。
2. 技术负责人业绩是否真实
- 调取:申报时提交的2项业绩合同、验收资料、图纸签字页;
- 比对:合同甲方是否能联系上,项目是否真实存在;
- 穿透:发票金额、银行流水、施工日志是否匹配。
近年多起撤证案例,源于业绩项目根本未竣工,或仅为设计、咨询类工作。
3. 技术工人是否具备实操能力
- 不再只看证书数量,部分地区开始现场抽考:
- 让焊工现场操作;
- 问防水工施工工艺流程;
- 查特种作业证是否在有效期内。
尤其幕墙、钢结构、市政等高危专业,技工能力直接关联安全责任。
4. 管理制度是否落地执行
- 不查“有没有制度”,而查“有没有用”:
- 安全例会记录是否连续;
- 项目是否有专项施工方案审批痕迹;
- 是否有真实的安全培训签到表、隐患整改单。
照搬网络模板、制度中出现“XX集团”“其他省份项目”等低级错误,直接视为造假。
三、地方核查方式差异(本篇示例:河北、安徽、贵州)
- 河北省:采用“双随机+飞行检查”,不提前通知,直接到办公地或项目现场核查;
- 安徽省:要求企业提供近半年所有项目台账,并随机抽取1个进行全流程倒查;
- 贵州省:对增项企业,强制要求技术负责人参加线上答辩,说明业绩细节。
四、常见被撤证情形(真实案例)
五、应对建议:日常就要做合规
-
人员管理常态化
- 所有持证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+ 按月缴社保;
- 避免“申报完就转出”,动态核查期至少保持6–12个月稳定。
-
业绩资料留痕到底
- 从合同签订到竣工验收,全过程资料归档;
- 关键文件(如图纸、验收单)必须有技术负责人亲笔签字。
-
制度不是摆设
- 每月开安全例会、做培训、查隐患,并保留记录;
- 制度内容要贴合实际业务,比如“本公司无塔吊,故无塔吊操作规程”。
-
定期自查
- 每季度登录“四库一平台”核对人员、项目信息是否一致;
- 发现社保异常、证书到期,提前处理。
六、被核查时怎么做?
- 配合但不盲从:如实提供材料,但对不合理要求可申请复核;
- 不临时补材料:突击补社保、补签字极易露馅;
- 保留沟通记录:所有核查过程建议书面确认,避免口头承诺。
行业现实:资质不是“一劳永逸”的牌照
2025年,住建监管已从“重审批”转向“重监管”。拿证只是起点,持续合规才是生存底线。
真正能长期发展的企业,不是靠“搞定材料”,而是把资质标准内化为日常管理动作。人员真在岗、项目真做过、制度真执行——这三件事做到位,动态核查就不是威胁,而是证明你专业的机会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