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在甘孜做了个5000万的学校,四川住建厅居然认可为‘中型项目’?”
“技术负责人没做过超高层,但在地震重建项目干过,能申甲级吗?”
这类“意外通过”的背后,是四川省特有的 “区域差异化认定”政策。
2025年,四川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,对民族地区、革命老区、地震灾区的项目实行规模折算优惠,并对“民生类工程”给予业绩认定倾斜。
但宽松不等于无底线——人员真实性、社保连续性、责任可追溯性仍是铁律。下面拆解四川审查的“弹性空间”与“刚性红线”。
一、四川特色:三类项目可“降级认定”
根据《四川省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实施细则(2024修订)》,以下项目在业绩认定时可按更高标准折算:
✅ 政策目的:鼓励优质监理企业服务基层;
⚠️ 限制条件:必须提供 县级以上政府或住建部门出具的项目性质证明。
二、高频退件原因:看似宽松,实则卡点精准
尽管业绩认定灵活,但四川对以下环节审查极严:
1. 社保必须“本地化+连续”
- 即使总公司在成都,若申报主体注册在绵阳,所有人员社保必须由绵阳分公司缴纳;
- 断缴1个月即触发补正,跨市缴纳直接退回。
2. 技术负责人需“可验证履历”
- 不接受仅提供简历;
- 必须附:任命文件 + 业主联系人 + 项目现场照片(含本人);
- 对灾后重建项目,还需提供应急响应记录。
3. 办公场所需“实地可查”
- 成都、绵阳等地已启用“天眼系统”抽查注册地址;
- 虚拟地址、住宅注册、共享办公(无独立门牌)均不被认可。
三、2025年四川新动向
四、地域差异:成都 vs 川西 vs 川南
五、真实案例:如何用“小项目”申下甲级?
某成都企业2024年成功申报房建甲级,其业绩组合如下:
- 1项成都市医院(5.2万㎡,标准大型);
- 2项甘孜州学校(各4500万,按1.3倍折算≈5850万,视为中型);
- 1项泸定地震安置小区(群体项目,总投资6.8亿,认定为大型)。
关键动作:
- 每个项目均取得 县级住建局出具的“特殊项目认定函”;
- 技术负责人提供在震区现场指挥的照片与业主感谢信;
- 所有人员社保在申报前连续缴纳12个月。
六、自查清单:四川申报必检8项
- 是否所有项目均取得“特殊性质”官方证明(如民族地区、灾后重建)?
- 人员社保是否在企业注册地连续缴纳 ≥6个月?
- 办公场所是否有独立门牌、接待区、档案室?
- 技术负责人是否能提供项目现场工作影像?
- 是否避开每年9–10月(灾后重建项目集中申报期)?
- 企业是否完成“四川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”信息同步?
- 是否使用最新版《四川省监理业绩认定表》?
- 若涉及川渝互认,是否已完成跨省执业备案?
在四川,政策有温度,审查有尺度
这里允许你用高原上的学校、震区里的安置房,去证明你的专业价值;
但也要求你,每一份承诺,都有脚印可循,有痕迹可查。
别把“弹性”当成漏洞,
而要把“特色”转化为优势。
因为在这个盆地,真正的专业,既能在CBD写字楼里签字,也能在雪山脚下守一方平安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