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发布信息

四川监理资质审查偏好:为什么小县城项目也能当“大型业绩”用?

“我们在甘孜做了个5000万的学校,四川住建厅居然认可为‘中型项目’?”
“技术负责人没做过超高层,但在地震重建项目干过,能申甲级吗?”

这类“意外通过”的背后,是四川省特有的 “区域差异化认定”政策
2025年,四川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同时,对民族地区、革命老区、地震灾区的项目实行规模折算优惠,并对“民生类工程”给予业绩认定倾斜。

但宽松不等于无底线——人员真实性、社保连续性、责任可追溯性仍是铁律。下面拆解四川审查的“弹性空间”与“刚性红线”。


一、四川特色:三类项目可“降级认定”

根据《四川省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实施细则(2024修订)》,以下项目在业绩认定时可按更高标准折算:

项目类型 折算规则 示例
民族地区项目(甘孜、阿坝、凉山) 投资额 × 1.3 倍 6000万项目 ≈ 7800万,可视为中型
地震/洪灾重建项目 规模等级提升一级 原属小型 → 按中型认定
乡村振兴类工程(含安置房、卫生院、村道) 群体项目可合并计算总投资 5个村卫生院(各800万)→ 合计4000万,视为一项中型

✅ 政策目的:鼓励优质监理企业服务基层;
⚠️ 限制条件:必须提供 县级以上政府或住建部门出具的项目性质证明


二、高频退件原因:看似宽松,实则卡点精准

尽管业绩认定灵活,但四川对以下环节审查极严:

1. 社保必须“本地化+连续”

  • 即使总公司在成都,若申报主体注册在绵阳,所有人员社保必须由绵阳分公司缴纳
  • 断缴1个月即触发补正,跨市缴纳直接退回。

2. 技术负责人需“可验证履历”

  • 不接受仅提供简历;
  • 必须附:任命文件 + 业主联系人 + 项目现场照片(含本人)
  • 对灾后重建项目,还需提供应急响应记录。

3. 办公场所需“实地可查”

  • 成都、绵阳等地已启用“天眼系统”抽查注册地址;
  • 虚拟地址、住宅注册、共享办公(无独立门牌)均不被认可。

三、2025年四川新动向

政策 内容 影响
“川渝监理互认”试点 重庆甲级资质企业在四川备案后可承接同类项目 减少重复申报,但需本地团队
小微企业首证绿色通道 首次申请乙级,可容缺1项业绩(需3个月内补足) 仅限注册地在县域的企业
EPC项目监理强调“全过程留痕” 要求提供从设计到竣工的监理日志电子台账 防止后期补材料
动态核查“飞行检查”常态化 不提前通知,直接赴办公地+项目现场核查 人员不在岗即预警

四、地域差异:成都 vs 川西 vs 川南

区域 审查特点 建议策略
成都市 标准最严,接近北京水平,重视BIM、绿色建筑能力 提前准备数字化监理证据
川西(甘孜、阿坝) 接受民族地区项目折算,但要求提供高海拔施工适应证明 与当地住建局提前沟通项目性质认定
川南(宜宾、泸州) 对产业园区、白酒配套项目有专项支持 业绩尽量关联地方重点产业

五、真实案例:如何用“小项目”申下甲级?

某成都企业2024年成功申报房建甲级,其业绩组合如下:

  • 1项成都市医院(5.2万㎡,标准大型);
  • 2项甘孜州学校(各4500万,按1.3倍折算≈5850万,视为中型);
  • 1项泸定地震安置小区(群体项目,总投资6.8亿,认定为大型)。

关键动作

  • 每个项目均取得 县级住建局出具的“特殊项目认定函”
  • 技术负责人提供在震区现场指挥的照片与业主感谢信;
  • 所有人员社保在申报前连续缴纳12个月。

六、自查清单:四川申报必检8项

  •  是否所有项目均取得“特殊性质”官方证明(如民族地区、灾后重建)?
  •  人员社保是否在企业注册地连续缴纳 ≥6个月?
  •  办公场所是否有独立门牌、接待区、档案室?
  •  技术负责人是否能提供项目现场工作影像?
  •  是否避开每年9–10月(灾后重建项目集中申报期)?
  •  企业是否完成“四川省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”信息同步?
  •  是否使用最新版《四川省监理业绩认定表》?
  •  若涉及川渝互认,是否已完成跨省执业备案?

在四川,政策有温度,审查有尺度

这里允许你用高原上的学校、震区里的安置房,去证明你的专业价值;
但也要求你,每一份承诺,都有脚印可循,有痕迹可查。

别把“弹性”当成漏洞,
而要把“特色”转化为优势。

因为在这个盆地,真正的专业,既能在CBD写字楼里签字,也能在雪山脚下守一方平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