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主要做城市道路和管网,该办什么资质?”
“市政二级能不能接桥梁工程?需要什么业绩?”
这类问题背后,其实是老板们对业务边界和准入门槛的焦虑。答案很明确:只要涉及城市基础设施——道路、桥梁、隧道、给排水、燃气、热力、环卫等,就必须申请《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》资质。2025年起,新办企业起步就是二级,三级已全面取消。
但市政资质有个特点:项目类型杂、专业交叉多、业绩认定严。很多公司材料反复被退,就是因为没搞清“什么算合格市政业绩”“人该怎么配”。
一、市政二级到底能干啥?别超范围接活
先看清楚法定承接权限,避免“证到手却不能用”:
注意:
- 单跨40米以下桥梁:超过就得一级资质;
- 燃气、热力工程:部分地区要求额外具备压力管道安装许可;
- 生活垃圾焚烧项目:通常要求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配合。
如果你接一个4500万的道路改造项目,哪怕拆成两份合同,也属于超资质承揽,风险极高。
二、人员配置:专业必须对口!
这是市政资质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。
-
注册建造师(市政公用工程专业)
- 总数不少于4人;
- 其中一级建造师不少于2人;
- 专业必须是“市政公用工程” ——房建、机电、水利等专业一律无效。
-
技术负责人
- 具有8年以上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经验;
- 持有高级职称或一级市政建造师资格;
- 主持完成过2项类似市政业绩(如道路、管网、桥梁等)。
-
技术工人
- 30名以上,需涵盖测量工、管道工、沥青工、桩机操作工等市政特有工种;
- 必须持证,且证书工种与申报项目匹配。
关键提醒:所有人员社保必须在申报企业连续缴纳满3个月。住建系统自动联网核验,挂证行为已无生存空间。
三、业绩认定:不是“做过就行”
技术负责人的个人业绩必须满足:
- 项目类型为市政公用工程(住宅、厂房不算);
- 单项合同额≥1000万元;
- 项目已竣工验收,资料齐全;
- 他在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,有任命文件+图纸签字。
常见被退情形:
- 用房建项目充市政业绩;
- 业绩是分包内容(如只做了道路绿化),非主体施工;
- 联合体项目未说明具体分工,无法证明主导地位。
真实案例:某山东公司用一个“园区综合开发”项目申报,包含道路、管网、景观,但合同未拆分明细,住建局无法确认市政部分金额,业绩不予认可。
四、设备与制度:突出市政特色
- 技术装备:需提供市政专用设备证明,如摊铺机、压路机、顶管设备、检测仪器等。租赁也可,但要有合同+付款记录。
- 安全管理制度:必须包含市政特有风险管控内容,如:
- 有限空间作业(检查井、管道);
- 交通导改方案;
- 地下管线保护措施。
照搬房建模板?审核员一眼就能看出来。
五、地方执行差异大,务必提前查清
- 江苏省:要求技术负责人业绩必须包含“道路+管网”两类;
- 广东省:接受EPC项目中的施工部分作为业绩,但需业主出具证明;
- 四川省:对桥梁类业绩要求提供荷载试验报告;
- 北京市:燃气、热力项目需同步提交特种设备安装告知书。
建议申报前,务必查阅项目所在地及公司注册地的住建部门最新办事指南。
六、高频误区警示
特别说明:
市政工程涉及公共安全和城市运行,审核标准日趋严格。资质申报不是简单拼凑材料,而是对企业技术能力、管理规范、项目经验的综合验证。每家企业的业务侧重不同(有的专攻道路,有的擅长管网),人员配置、业绩选择、制度设计都应量身定制。
盲目套用通用方案,不仅浪费时间,还可能因材料失真影响企业信用。建议在启动申报前,结合公司实际项目经验、人员结构及未来市场定位,制定精准合规的申报策略,确保一次通过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