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发布信息

没厂房、没设备,也能办钢结构资质?2025年真实路径解析

在郑州做钢结构设计十年的团队能出图、能深化、能驻场指导,就是没自己的加工厂。去年想成立施工公司,接EPC项目中的施工部分,一问资质要求:“需具备钢结构加工场地和设备”,当场打退堂鼓。

但半年后,团队却顺利拿到了钢结构专业承包二级资质——厂房是租的,设备是合作厂代加工,业绩是联合体项目

他们的经历说明:2025年办钢结构资质,早已不是“重资产玩家”的专利。关键在于,你是否理解政策的真实意图。


一、政策到底要求什么?

住建部《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》原文写的是:

“具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。”

注意:没说“自有厂房”,也没说“必须买设备”。关键词是“必要”和“固定”。

这意味着:

  • 厂房可租赁,但需提供一年以上租赁合同+产权证明;
  • 设备可自有、可租赁、可委托加工,但需证明“具备完成项目的能力”;
  • 工作场所必须固定,不能是虚拟注册地址。

二、人员配置:技术密集型,非劳动密集型

钢结构资质对人数要求相对宽松,但专业性极强:

角色 要求
建造师 建筑工程或钢结构专业 ≥ 3人(二级即可,无一级强制)
技术负责人 8年以上钢结构施工经验 + 高级工程师职称 + 主持完成过2项跨度≥21米或高度≥30米的钢结构工程
技术工人 焊工、起重工、安装工等 ≥ 10人,焊工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证

特别提醒:技术负责人的业绩必须体现大跨度或高层钢结构,普通雨棚、车棚不算。


三、业绩认定:联合体项目能用吗?

能,但有条件。
合格业绩需满足:

  • 合同明确你公司负责钢结构制作与安装
  • 图纸、验收资料中有你公司签字盖章;
  • 若为联合体,需提供分工协议,证明你承担主体结构施工。

常见误区:

  • 只做深化设计,未参与施工 → 无效;
  • 仅负责现场安装,构件由他人加工 → 需补充加工环节证明;
  • 项目为“钢构+土建”混合,未拆分金额 → 难以认定。

四、设备怎么解决?三种合规路径

  1. 自购核心设备
    如全站仪、超声波探伤仪、扭矩扳手等检测工具,成本可控(约5–10万元)。

  2. 长期租赁大型设备
    如汽车吊、高空作业车,提供租赁合同+付款记录+使用照片。

  3. 委托加工+过程管控
    与加工厂签订构件制作协议,并在合同中约定:

    • 加工厂按你方图纸生产;
    • 你方派员驻厂监造;
    • 出厂前进行质量验收。
      同时保留驻厂记录、验收单、物流单据,形成完整证据链。

审核重点不是“你有没有设备”,而是“你能否对工程质量全程负责”。


五、地方执行差异显著

  • 江苏省:要求提供厂房平面图,标注办公区、材料堆放区、加工区;
  • 广东省:接受“云工厂”模式,但需提供与3家以上加工厂的合作协议;
  • 河北省:对焊工证书查得极严,必须为应急管理部颁发的“焊接与热切割作业证”;
  • 北京市:高度≥50米项目业绩,需额外提供风洞试验报告。

六、轻资产企业的机会窗口

随着装配式建筑推广,越来越多甲方采用“设计-制造-安装”分离模式。这给了专业钢结构公司巨大机会:

  • 专注深化设计与现场管理;
  • 整合区域加工资源;
  • 用技术能力而非厂房规模赢得项目。

资质只是入场券,真正的壁垒在于BIM深化能力、节点处理经验、安装精度控制


行业观察:钢结构资质的价值正在重构

过去,有厂房=有资质=有项目。
现在,有技术整合能力+合规申报策略=同样能拿证接单

如果你没有重资产,不必放弃。但务必做到三点:

  1. 业绩真实,经得起穿透核查;
  2. 过程留痕,从图纸到验收全程可追溯;
  3. 责任清晰,即使委托加工,也要对最终质量负总责。

钢结构行业的未来,属于那些懂技术、善协同、守规则的企业,而不是单纯拼厂房大小的玩家。